藏人对神山圣湖崇拜,保护大自然的承诺
谈到藏人的传统生态观与生态保护实践,我们不能不提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人的诞生地,也是迄今为止藏人居住最多的地方。从地理角度看,青藏高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又是一个自然条件严酷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为4500米,而最高处达8848米,是这个星球上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又称“地球的第三级”。青藏高原约86%的土地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这里极高而寒冷,常年积雪覆盖,无绝对无霜期,干旱氧气,且年太阳辐射值高达160-200千卡/平方厘米。这里地广人稀,还有大片无人区,而有些地方则视为“生命禁区”。总的看,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其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对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人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也就是自身的生存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人们不禁要思考人在自然界中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如何处理人与诸多生物的关系等等。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与不断实践,逐渐形成了藏人的宇宙观、自然观等,我们也称其为生态伦理。生态伦理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赋予人与自然的关系以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藏人的生态伦理确立了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到藏人的生态环境行为。
公元前约5世纪诞生的藏人原始宗教——苯教认为,宇宙是由三界构成的,即“赞”(天神)、“年”(地神)和“鲁”(地下神)。认为这三界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不能分离。苯教从一开始就相信“万物有灵”,并崇拜各种自然神。随着“万物有灵”说影响的深入,使人们置身于众“灵”之中。也就是说,“灵”存在于天上、地上、地下和水中,存在于每一个物体中,而且时时处处都存在。由此,人们对自然产生了的一种深深的敬畏感,并把自然物和自然的力量视作某种具有生命意志和巨大能量的对象来加以崇拜。苯教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宇宙间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都应该有生存的地域、生存的权力。显然,藏人对人与自然的这种认识还显得比较稚嫩,但可以看出,他们已在主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与周围存在物的关系,并试图通过保护环境、保护万物来求得自己的安宁。
进入公元7世纪中叶后,在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苯教文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就生态观而言,继承和丰富了苯教的生态理论。藏传佛教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万物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无不从一定的因缘条件和合而生。藏传佛教坚持众生平等,尊重世间万物的生存权。藏传佛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在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中一起生存的。人的生命源于自然,人类栖居于大自然是上苍的恩赐。人类享有利用自然资源权利,但一定要合理利用,取之有度,要知足。尤其强调,人类不仅不能对大自然进行随心所欲地索取、掠夺和破坏,而且要怀着一种神圣的敬畏加以保护。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提醒人们,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会得到善报;毁坏自然则等于毁坏人类自己,一定会有恶报。藏传佛教的这些主张,对藏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尊重生命、坚持众生平等是一种文化选择。是藏人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适应自身生存环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与之相融洽、相般配的文化模式。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文化选择看做是历史凝结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行为。与此同时,藏地在生态保护上形成的一些禁忌也不失为对审美经验的总结和保留,对恶与丑的拒绝。观念支配行动。数千年来,藏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充分体现了尊重生命、坚持众生平的基本理念。
神山圣湖崇拜,保护大自然的承诺。喜玛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和阿尼玛卿等高山,纳木措、央卓雍措等湖泊,都有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人们赋予这些山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它们审美化、艺术化,使之成为神性与诗意的载体。在神山上、圣湖旁,一座座绚丽夺目的玛尼堆,一串串迎风舞动的经幡,传递着人与大自然的心灵对话。毫无疑问,作为人们心中的崇拜物,这些神山圣湖是不可侵犯的。实际上,神山圣湖崇拜是藏人保护大自然的一个承诺。人们不仅千方百计保护这些山水,还要选择一定时间朝山拜湖。朝山拜湖也叫转山转湖,即选择某一神山或圣湖,以顺时针方向在其周围绕行祭拜。一方面通过这种活动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强化民众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为祈求地方风调雨顺,六畜兴旺。我们可以看到,神山圣湖周围经常有绕行祭拜的人群。按藏地习俗,一般在羊年转湖、马年转山最为殊胜,届时还会举行佛事活动和民间文娱体育活动。
守住每一片树林。藏地不允许在任何一座山上随意砍伐树木,尤其忌讳在神山上砍伐和滥采植物。认为山中栖息着无数的生命,如果毁坏山上的树木花草,就会殃及其它生命。对野生药用植物的采挖也有一定的限制,遵循传统藏医“取大留小”的原则,对野生药用植物不搞掠夺式的采集。不允许随意砍伐村寨中、大路边的树木,假如确有理由需要砍伐树木,是要加倍补栽的。
保护每一处水源。在湖泊、泉眼等水源周围,不允许堆放垃圾或其它污物。禁止在水源附近扔牲畜的尸体或大小便,尤其忌讳在泉眼洗衣、洗澡或洗涤带有污垢的东西。不许在水源附近挖山采石。认为山体的原始状态才是稳固的,才会有水的不断生成。如果随意挖山开石,造成山体滑坡等,水源就会消失。爱护水生物也是保护水源的重要内容,不允许在河流源头打鱼摸虾,尤其禁止残害圣湖、神泉中的生命。显而易见,保护青藏高原上的每一处水源,不仅仅是为了当地民众,更是为了给下游众生提供充足的用水。
呵护每一种动物。藏牧民认为,各种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装饰,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会给人类带来吉祥。把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看做是践踏生命的举动、一种罪孽。人类应该以友爱、怜悯之心爱护各类禽兽,给它们以良好的生存环境。神山更是各种生命的安身地,绝对禁止在神山上狩猎野生动物或残害其它生命。当然,对藏传佛教所推崇的狮子、大象和大鹏等动物只有敬畏崇拜,而不能有丝毫侵犯。牧民还要为藏羚羊、野马和野驴等珍稀动物留出一片草场,以保证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春季是许多野生动物的产崽季节,此时不仅不允许狩猎,还要尽力照顾迷途的幼兽和病兽。禁止捕捉或惊扰飞禽,并忌食禽肉。在实施天葬的地方,秃鹫是绝对禁止捕杀的。在广大牧区,各类家畜不仅是牧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是牧民最忠实的伙伴。牧民会善待各类家畜,尤其对马和狗倍加爱护,即使主人挨饿受冻,也要尽力照顾好它们。另外,牧区还有放生自然的古老习俗。通过放畜回归大自然的活动,规劝人们爱护牲畜,保护世间一切生灵。
藏人的传统生态观与生态保护实践,表现出对雪域高原的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准确把握,对特殊人文环境的能动调解。藏人在始终不渝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恪守“保护自然,相依相存”的民族承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